今年的“双11”周期比以往更早、节奏更紧——从10月中旬预热开始,服饰类目上新、返场、促销、退换货高峰几乎连轴转。
一家以童装为主的服饰品牌,平时客服团队不到10人,高峰期却要同时守着淘宝、京东、拼多多等多个平台店铺。信息一波接一波,窗口几乎从未停歇。
平台自带的AI客服早已上线,但难以满足品牌的个性化需求。它能回答标准问题,却难以识别品牌特有的活动节奏与商品差异——顾客问“这款偏大吗”,它照搬详情页;问“活动什么时候结束”,它答的却是上月场次。人工客服不得不频繁接手,一天转人工几百次,越忙越乱。
“我们不是没用AI,而是AI根本接不住。”客服主管回忆道。
直到9月,品牌团队决定进行一次彻底改造:让机器人不只“能回答”,更要能“判断”——什么时候自己接,什么时候转人工。
01 / 改造从接待逻辑开始
决定让AI“学会判断”之后,第一步就是理顺接待逻辑。品牌团队与晓多一起,重新划分了客服分工——售前交给机器人,售后留给人工。

这一变化看似简单,却是过去客服体系中最容易被忽视的环节。在原有流程中,同一位客服要同时应对发货咨询、售后问题、活动规则等多类提问,既耗时又容易出错。现在系统会在后台自动识别咨询类型,买家发起对话后,就能被直接分流到对应接待组,整个过程不再依赖人工判断。
对团队而言,这是从“人管流程”到“系统自判”的转折。客服不必频繁切换窗口,也减少了因误判造成的多次转人工。
与此同时,晓多团队还在配置中加入了人工直连策略——只要话术中包含“稍等”“稍后回复”等延迟类语句,或出现退款、纠纷、负面情绪等风险类场景,系统就会自动接入人工。


这些策略让机器人在保持高并发响应的同时,能在关键场景“懂得让步”,既保证了响应速度,也维持了用户满意度。
02 / 知识库“补课”:让AI重新学一遍问题
接待逻辑理顺后,第二步是让机器人真正“听懂”买家的问题。项目团队导出近三个月的咨询数据,从中筛选出前100个高频场景,逐一排查哪些未开启无人值守、哪些话术不够准确、哪些回答留不住顾客。

这场“补课”从最常见的几类问题开始。
过去,只要顾客输入“我要找人工”,系统就会立刻转接。现在改成引导式话术:“我是您的智能服务助手~您可以换个方式描述下问题,我来帮您看看~”这样一来,有近两成买家重新描述了需求,在AI层面就得到了有效回复。

另一个重点是尺码咨询——服饰行业的高频问题。团队为此增加了“商品反问”逻辑:当顾客没带商品链接时,机器人会主动提示:“请发一下您想问的商品链接,我帮您看看尺码。”AI识别到商品后,会自动匹配知识库中对应的尺码建议或搭配说明,减少无效往返,提高回答准确率。

此外,项目组还设立了定期复盘机制。每两周查看一次全自动转接明细,重点分析人工撤回的消息——那往往意味着机器人答错或答偏。所有撤回内容都会被记录、优化、补充到知识库中,逐步形成“错题集”,让AI在反复学习中不断完善判断力。


经过这轮“补课”,AI客服的回答不再死板,而能根据语义、情绪和上下文灵活应答。
判断力,真正被“教出来”。
03 / 训练师的角色:让优化变成“内生能力”
为了让AI的优化不止停留在项目期,晓多团队帮助品牌方建立起一套可持续的训练师体系。
训练师多由资深客服转岗,她们熟悉业务流程、商品信息与买家语气,却对机器人配置几乎从零开始。晓多为其搭建了岗位模板与考核机制:
- 每日检查知识库更新与问答准确度;
- 每周复盘转人工原因,找出“AI没接住”的场景;
- 每两周进行错答率分析与优化会议,持续修正场景。
在这一过程中,训练师的角色也在转变——从“接单客服”,变成了“AI教练”。
她们常说:“AI也像新人,要带一段时间才能熟。”
经过几轮循环后,训练师已能独立判断AI应答逻辑的合理性,并在无需外部协助的情况下完成话术迭代和场景扩充。对品牌而言,这不仅降低了后续维护成本,也意味着客服团队真正具备了自我进化的能力。
04 / 十天见效:指标下来了,体验没掉
启用新策略后的第十天,数据出现了明显变化:
- 转人工率从 61.26% 降至 36.25%,下降 25.01 个百分点;
- 满意度维持在 97.97%,没有任何下滑。



售前几乎全部由机器人独立完成,人工客服专注处理售后与团购问题。夜间无人值守时,机器人依旧能完整接待、自动分流,客服排班因此减少近三分之一。
对团队而言,这不只是数字的好看,而是工作节奏被重新校准。以往双11高峰,客服常陷入人工判断与重复转接的循环;现在机器人能自动识别场景、主动承接对话,人工从“随时接管”变成“精准介入”。
这次调整,让客服体系第一次具备了自我调节的能力。AI不再只是一个工具,而是一种新的“服务节奏”。效率上升,体验不降——十天的变化,足以让团队看见下一阶段的方向。
05 /降人工率,不靠“硬控”,靠AI会判断
十天见效的背后,并非偶然。该品牌真正做对的,是让AI的判断逻辑贴合业务节奏,让“谁来接、谁更快接”都有章可循。
他们没有去追求“少转人工”,而是一步步把AI教成能独立判断的客服:先理清售前与售后,让系统知道谁该先接;再打透高频咨询,从尺码、活动、发货到退换细节,让AI能自答;最后由训练师持续复盘,把“没答好”的场景不断修正。
当AI能自己识别场景、判断优先级、决定是否转人工,客服节奏自然稳了下来——该快的地方更快,该介入的地方更准。
对商家而言,这才是智能客服的真正价值。不是替代人工,而是让AI分清主次——让客服从重复应答中解放出来,把时间花在成交、复购和体验上。
原创文章,作者:晓多AI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aoduoai.com/blog/26081.html
